話劇界有說香港每年上演約四百齣戲,數量上,香港肯定在亞洲城市中列三甲,但質量上,我則無法確定香港可在亞洲處於甚麼位置。一年告終,我盤點觀劇心得,這裡乃我2018看戲筆記摘要紀錄。談戲論劇,純個人觀點,讀者隨便閱讀,我只希望能啟發知音人。文中所提作品,次序不分先後。美國Eugene O’Neill(1888-1963)乃諾貝爾文學獎(1936年)得主,其名作《天邊外》與《Mourning Becomes Electra》(新譯名《傷逝如她》),由駐在牛棚的天邊外劇團搬演,我表感激。劇作者把希臘神話驚天地、泣鬼神悲劇,巧妙套落在《傷逝》(1931)四人家庭裡,父親從軍,母親出軌,女兒戀父,兒子戀母,而姐弟關係亦曖昧。我佩服作者這樣借該複雜錯綜關係家庭,來反映歐戰結束後的美國,深刻而震撼。天邊外劇團起用新導演鄧灝威和八位新面孔演員來搬演這名作,各人都表現稱職,佳績出乎我意料之外,我滿意此個演出。
香港話劇團近年搬演美國、英國亂倫題材作品後,2018年終在主舞台推出原創本地破格《好日子》,表現劇團與觀眾皆成熟。編劇鄭國偉、導演方俊傑、演員郭靜雯、黃慧慈、文瑞興、邱廷輝均交足課,全劇張力拉緊,捉住觀眾。該劇恰當揭露今天香港若干家庭隱藏秘密,為今天香港不安社會作個注腳。此外,香港話劇團引進美國Dan LeFranc的《The Big meal》(盛宴)和從德國Lutz Hubner與Sarah Nemitz夫妻檔翻譯過來的《Die Firma Dankt》(公司感謝你),展示主流大團也努力求變,演繹前衛劇本。《盛宴》寫一家五代,老、中、青、幼四對男女,經歷二十年。八位演員共飾演三代廿六個角色,而編劇更指明要求每個演員飾多角。此外,全劇共有五十四場戲,而每場都在餐廳裡發生。特別是五十四場吃飯戲,短則幾十秒,長則幾分鐘,不可思議。更有趣在,時空跳動,令到八位演員所飾演廿六個角色,在剎那間改變,這餐飯演兒子,下餐飯會成為父親。世上千萬齣家庭戲,內容與形式很易令人感覺重複、舊瓶新酒、缺新意。此編劇以吃飯來貫徹全劇,十分風格化,而八位演員在台上即時變出三個世代,一時演兒子(女兒),一時演父親(母親),衍生出二十六個角色。編劇旨在表現每個角色會隨年齡而轉變個性。演員在心態上、在行為舉止上,要大大轉變,否則無法來演繹此個細節複雜的戲。作為主流的香港話劇團,其藝術總監陳敢權翻譯劇本並親自執導,推出外圍劇團無法搬演的美國新派家庭戲,讓香港觀眾看到家庭故事更多層次,更大範圍,而且觸及前人沒提過的問題,給我深刻印象。
現代生活不離職場,而辦公室故事,西方劇本常會觸及。今回導演李國威採用台灣德語翻譯唐薇的劇本,嘲諷美國式管治文化種種荒謬,極為到肉。《公司感謝你》故事講全球一體化衝擊下,新經濟世界出現種種異化景象。公司易主,改由新領導班子話事,新管理層趨向機械化,絲毫不講人情,解僱盡忠職守的科研部老功臣主管,非人性化過程尤如侮辱玩弄,連串事情想象不到的。整個創作團隊各部門都不錯,曾文通佈景,鄭文榮服裝皆能幫各演員表現角色性格,又助導演李國威營造冰冷氣氛,貢獻不少。 該劇最有人性一刻在結尾,新管理層告訴老臣子,他已通過考驗,新公司現在要重新錄用他。就在這一刻,老臣子卻堅定說,他要離開,即時拂袖而去。大幕跟隨落下。全劇令人感覺不寒而慄,卻以如此人性一刻來結束,爆炸力強,會衝擊到觀眾。
香港話劇團同時發展黑盒劇場,在2018年重演兩個千鎚百煉劇本《原則》和《好人不義》,皆以哲學辯證為內容。郭永康編《原》劇,講校長(持法例)與副校長(本人性)爭論,而鄭廸琪編《好》劇,則講律師(香港法律現實)與牧師(宗教正義)激辯。兩位編劇都做到每句說話針鋒相對,實在精采。兩對演員(雷思蘭與高翰文,宋本浩與袁富華)亦演得逼真,接近無懈可擊。兩齣戲都換採開放式結局,《原》劇結尾攪個聽證會,導演方俊傑將劇場變為議事廳,乃神來之筆,但可惜沒要求現場觀眾舉手表決,浪費了好點子。《好》劇導演陳焯威,在結尾把舞台和劇場門外改為臨時展覽場,請觀眾閱覽今天香港社會事件圖片與資料,然後讓他們自行對劇中的議題判斷。
文學家和導演在某程度上也是哲學家,對事件總會提供看法,雖然有時會讓結局開放,但總不至於避開表態,要觀眾代為決定。該兩劇結局,可以再思考新出路。
在香港,有幸可看到外國劇團來演出,而在2018年,香港國際黑盒劇場節請來瑞士、德國、比利時一個聯合製作《Five Easy Pieces》,劇名譯為五段小品,我卻看到毛骨悚然。社會學家來當導演,應用新聞錄像,配合簡單劇場技巧,由七位十一、二歲小童受過基本演技訓練後,來重演比利時九十年代連環殺童案相關史實。由兒童來重組成人野蠻行徑,更具震撼力。該劇曾巡迴歐洲十多個國家,越洋來亞洲,到過新加坡、北京和香港。劇場一直在發展社會教育、政治面向,導演Milo Rau嚐試走到極限。
中英劇團起碼有兩齣戲要提,改編自東野圭吾的《解憂雜貨鋪》,我看到雜貨鋪老闆解答問題的幾個段落,皆深受感動。東野圭吾確實是寫作奇材,提的幾條問題均到肉,而精景回答亦新鮮,意料不到。為世人解憂是該齣戲精華,集中表達幾條人生問題,似已足夠。該劇前半部講雜貨鋪前世,我覺得反而分散了後半部劇力。原著小說講雜貨鋪歷史,或許有趣,然而放在舞台,由演員齋講陳述,其實可有可無,我看不出甚麼意義。該小說電影版我看過,我覺得看話劇比看電影感動很多。中英劇團另一齣戲《備忘錄》我更欣賞,那是朱柏謙在演藝學院的碩士畢業作,混身解數盡顯功夫,演繹自己心愛的劇本,一字一句推敲,抓緊每個細節,我看到會心微笑。
#####
圖:來自各劇團
[ #文化 #藝術 ]